欢迎来到 知花蜂蜜网 回首页

蜂毒

当前位置:首页 > 蜂产品 > 蜂毒 > 阿坝中蜂

阿坝中蜂

2018年09月19日 09时11分16秒 来源: 互联网
导读: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箭头上面的蓝色字体“南园养蜂场”,再点关 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更好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箭头上面的蓝色字体“南园养蜂场”,再点关 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更好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阿坝蜜蜂(学名:Apis cerana abanisis)是蜜蜂科蜜蜂属的一种中型蜂类。
阿坝中蜂(AbaChinesebee)为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阿坝蜜蜂(学名:Apis cerana abanisis)是蜜蜂科蜜蜂属的一种中型蜂类,也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工蜂初生重80 mg,成熟后体长12.00 - 13.50 mm;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棕黄色或黑色。不同类型的成员有着些许体型特征的差异。处于野生、半野生或家养状态,阿坝蜜蜂的自然生存地周围有高原、高山与其它亚种繁衍地域隔离,经过长期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然种群。分蜂性弱,为主要的传粉昆虫。原产于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四川、青海、甘肃有分布。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阿坝中蜂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阿坝、甘孜两州,包括大雪山、邛崃山等海拔在2000m以上的高原及山地。原产地为马尔康县,中心分布区在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理县、松藩、九寨沟、茂县、黑水、汶川等县,青海东部和甘肃东南部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阿坝中蜂自然分布区在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梯级过渡地带,海拔2000~3500m。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
中心分布区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的高山河谷气候,春秋相连,干雨季分明;春冬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夏秋季降水集中。年平均气温11.3℃,1月份平均气温-7.9℃,8月份平均气温11.7℃;无霜期120~220天。年均降水量711.7mm。年平均日照时数2152h。
主要蜜粉源植物有川康小蘖、藿香属植物、凤毛拔菊、密齿柳、球果石宗柳、轮叶马先蒿等野生植物,花期为4~9月份;辅助蜜源有桃、梨、苹果、紫苏、冬青以及十字花科和禾本科的农作物,花期为3~9月份。大流蜜季节为5~6月份,8月份蜜粉较少,蜂群一般断子度夏。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阿坝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升过渡地带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20世纪80年代对分布于阿坝地区东方蜜蜂的分类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它属于中华蜜蜂的一个地理宗,另有学者认它为已形成为亚种。1988年开始,杨冠煌等对阿坝州及甘孜州北部的生态环境和蜂群生物学进行了考察,对采自多点的工蜂样本进行了形态测定、酯酶同工酶等电点聚焦电泳分析,并与平原地区的中华蜜蜂进行了对比。通过3年考察,杨冠煌等认为: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大渡河上游,存在阿坝中蜂的稳定种群,它们具有比较一致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山峡谷生态环境,为丘陵和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
(二)群体规模与变化情况
1.群体规模 至2008年四川有阿坝中蜂3.3万群。
2.发展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阿坝中蜂数量较多,当地谚语称,“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70年代以后,阿坝中蜂数量呈下降趋势,维持群势的能力变小,部分地区已出现混杂现象。目前,马尔康县仍有野生阿坝中蜂存在,分蜂季节有的收蜂点可以收到5~20群野生阿坝中蜂。
目前,由于西方蜜蜂的引进和饲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蜜源植物的减少等因素,导致阿坝中蜂群数减少。其他类型中蜂的进入,与本地阿坝中蜂杂交,致使部分阿坝中蜂血统混杂。自然灾害也对阿坝中蜂的生存造成影响,如2008年的低温冷冻气候,致使40%~80%家养阿坝中蜂和60%~90%野生阿坝中蜂死亡。阿坝中蜂已处于濒危一维持状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阿坝中蜂是东方蜜蜂中个体较大的一个生态型。蜂王呈黑色或棕红色;雄蜂呈黑色;工蜂的足及腹节腹板呈黄色,小盾片呈棕黄色或黑色,第3、4腹节背板黄色区很窄,黑色带超过2/3。
(二)生物学特性
阿坝中蜂耐寒,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采集力强,性情温驯,适宜高寒山地饲养。在原产地马尔康县自然条件下,蜂王一般从2月下旬开始产卵,蜂群开始繁殖,秋季外界蜜源终止后,蜂王于9月底10月初停止产卵,繁殖期8个月左右。早春最小群势0.5框蜂,生产期最大群势12框蜂,维持子脾5~8框,子脾密实度50%~65%;越冬群势下降率为50%~70%。春季开始繁殖较迟,但繁殖快。在蜜源较好的情况下,每年可发生1~2次自然分蜂,每次分出1-2群。在马尔康县查北村(海拔3200m)定点观察表明,多数蜂群在5月5日以后发生自然分蜂,出现分蜂王台时,群势为6~8框蜂。分蜂期外界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2~3℃。很少发生巢虫危害,飞逃习性弱,活框饲养的蜂群很温驯。
(三)生产性能
1.蜂产品产量 阿坝中蜂的产品主要是蜂蜜,产量受当地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年均群产蜂蜜10~25kg,蜂花粉1kg,蜂蜡0.25~0.5kg。
2.蜂产品质量 阿坝中蜂原产地所产蜂蜜浓度较高,一般含水量18%~23%。
四、饲养管理
定地饲养的阿坝中蜂占90%以上,少量蜂群为小转地饲养。一般一个蜂场饲养10~90群,以取蜜为主。80%蜂群采用活框饲养,20%采用传统方式饲养。大部分蜂群在本地越冬和春繁。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阿坝中蜂保护区。
杨冠煌等曾对阿坝中蜂等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等电点聚焦电泳测定。近几十年来,受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其他亚种的侵扰,以及气候变暖、蜜源植物减少、囊状幼虫病危害等因素影响,阿坝中蜂种群数量减少。2008年马尔康县政府,在阿坝中蜂分布的核心区建立了县级“阿坝中蜂自然资源保护区”,发布了保护通告,建立了保种场,对阿坝中蜂进行保护。
2009年阿坝州畜禽繁育改良站向国家扶贫办申请了“阿坝养蜂特色产业科技扶贫”的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得到批准立项,对阿坝中蜂进行提纯复壮选育,培训蜂农,推广养蜂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推出了当地农户利用当地蜜源植物资源饲养阿坝中蜂脱贫致富,同时推进了阿坝中蜂的保护布口利用。
六、品种评价
阿坝中蜂是中华蜜蜂中个体较大、维持群势能力较强、适应高海拔的高山峡谷生态环境的一个优良遗传资源。阿坝中蜂耐寒、能维持大群、采集力强,适宜我国西部高寒山地饲养,可以柘为人工选育的优良种质资源。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开发利用,并将其列入国家蜜蜂基因库和保种场的保护对象。
阿坝蜜蜂的自然生存地周围有高原、高山与其它东方蜜蜂亚种繁衍地域隔离,阿坝蜜蜂经过长期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然种群。分蜂性弱,极少发生迁徙,蜂王产卵趋势稳定,最大群势3 kg,能维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产性能高。 
处于野生、半野生或家养状态。在自然界中,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造复脾。雄蜂幼虫巢房有2层突起的封盖,内盖呈尖笠状凸起,中央有气孔,蛹成熟时露出内盖。工蜂在巢口扇风时,头向外,起到鼓风机的作用。采集半径1000 - 2000 m。对蜡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抗美洲幼虫病和白垩病。为大蜂螨原寄主,但具抗螨(大、小蜂螨)能力,而且飞行灵活,善避胡蜂捕害。产卵有节,消耗省。个体耐寒性强,适应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基础管理
蜂箱排列与移动
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摆放蜂箱,相邻蜂箱的巢门方向错开45°以上;蜂箱箱底四角用短木桩支起,离地面约30cm,箱后底比前底高3cm - 5cm。转地放养的排列以2箱一组,组距80cm - 100cm;组内的两个蜂箱巢门错开45°以上。蜂箱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需要变动位置时,以每日50cm距离逐渐移动;改变巢门方向以原地每日旋转45°以内进行。
蜂群检查
全面检查:气温15℃以上,晴朗无风时,开箱察看蜂群的巢内情况。
局部检查:气温8℃以上,对蜂群不定期的、针对性的抽查。检查内容为蜂王是否健全,群内是否产生王台,蜂子发育,饲料贮备,蜂脾比等单项或多项内容。
箱外观察:观察蜂箱巢门前工蜂活动及死蜂情况,对蜂群进行判断。
巢脾布置
卵虫脾放置在中央,两侧依次放封盖子脾和蜜粉脾。繁殖期加入的空脾放置在卵虫脾之间;流蜜期加入的空脾放置在外侧。早春和晚秋蜂多于脾;繁殖期蜂脾相称;流蜜期脾略多于蜂。
蜂王诱入
直接诱入:流蜜期当采集蜂大量外出时,把蜂王直接放入巢门或巢脾一角。
间接诱入:把蜂王放入诱入器中,扣在被介绍蜂群的子脾边角,1d~2d后工蜂不再紧围诱入器时,将蜂王放出,取出诱入器。
人工分群
单群分蜂:
把一群蜂的工蜂,子脾和蜜粉脾分为两群,新分群诱入1只新蜂王。
阿坝中蜂
混合分群:
从2群以上的蜂群中带蜂提出子脾和蜜粉脾置放在1个新蜂箱内,诱入1只新蜂王。
蜂群合并
直接合并:
气温20℃以上,外界蜜源丰富时,把被合并群连蜂带脾直接提入其他蜂群的蜂箱内另一侧,待二群工蜂互相饲喂时,调整巢脾合并成1个新蜂群。
间接合并:
晚上把被合并群连蜂带脾提入其他蜂群的蜂箱内另一侧,中间用铁纱隔板或有小孔的纸张与原蜂群隔开,24h后撤去铁纱或纸张,调整巢脾组成1个新蜂群。
人工饲喂
补足饲喂:
当蜂群贮蜜不足时对蜂群饲以浓糖液。糖:水=2:1,用文火化开,冷却。每天晚上灌入蜂群饲喂槽,饲喂量以蜂群当晚能搬尽为准,连喂3d。
奖励饲喂:
以稀糖液对蜂群进行少量多次的饲喂。糖:水=1:1.5.一次喂量50g~100g,隔天饲喂。
饲喂花粉:
蜂群繁殖期外界缺乏花粉,而蜂群内贮存花粉不足时,将花粉加水混合,揉成薄饼状或条状,放在框梁上供蜜蜂采食。
蜂群保温
蜂箱外保温:
蜂箱紧靠,下铺垫稻草,上盖稻草帘和防雪物,两蜂箱之间的空隙用稻草塞紧。
蜂箱内保温:
在隔板外加保温框或塞入稻草等保温物,副盖上加草帘。
安础造脾
  将巢框穿上23# - 24#不锈钢丝,把巢础放入巢框,然后把巢框连同巢础平放在埋线板上,用埋线器把不锈钢丝嵌入巢础制成巢础框。把巢础框插在蜜脾与子脾之间,待造成半巢房时,换到虫卵脾之间,让工蜂继续修造并供蜂王产卵。
保存巢脾
  将需要保存的巢脾集中存放在空蜂箱内,用纸糊严蜂箱上的缝隙和纱窗,拔出巢门挡,在瓦片上放硫磺并点燃放入箱内,然后封闭巢门进行熏杀。15d后再熏杀-次,然后封闭巢门,放阴凉干燥处保存待用。
人工育王
主要工具
  移虫针,蜡碗棒,育王框,隔王板等。蜡碗棒选用硬木制作,长100mm,蘸蜡的圆端直径为9mm,距离圆端10mm处的直径为10mm。
时间和条件
  外界有丰富蜜粉源;处女王交尾期有晴朗的天气,气温在15℃以上,有大量的适龄雄蜂;群势在8框以上的育王蜂群。
育王群与父群、母群的选择
  群势能维持8框以上,生产性能高,蜂王产卵力强,抗病力强、分蜂性弱、盗性弱、认巢能力强、清巢能力强、性情温顺。
雄蜂的培育
  在人工移虫前20d开始培育雄蜂。
育王群组织与管理
  用隔王板把蜂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门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诱入繁殖区。移虫后,连续奖饲至王台封盖,注意防止盗蜂。
安台和移虫
  育王框上安放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20mm~30mm。移入24h以内的幼虫。移虫后立刻放入育王区。次日,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移入18h~24h的幼虫。
组织交尾群
  在复式移虫后第10d进行。每个交尾群用1框有幼蜂开始出房的封盖子脾和1框蜜粉脾带蜂组成。
诱入王台
  组织交尾群的第2d,选取粗壮和端正的王台,加上王台保护器,直接放入交尾群内。王台诱入的第3d检查出房的处女王,除掉有缺陷的处女王,重新诱入王台。
检查新王
  在处女王出房的第15d,检查新蜂王的情况。淘汰不合格的新蜂王。
阶段管理
春季管理
调群紧脾:
从强群中调蜂补充给群势较弱的蜂群,使全场蜂群群势基本一致;每群蜂只留1张脾,多余的巢脾抽出保存。
饲喂促繁:
按奖励饲喂和饲喂花粉的方法进行。
加脾扩巢:
当蜂群内的子脾开始封盖,蜂王无空巢房产卵时,加入1张巢脾。依此类推加入巢脾供蜂群增长需求。
拆除保温: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蜂群的强壮,可逐步拆除内保温和外保温。
强弱互补:
阿坝中蜂
经过1个~2个繁殖周期后,蜂群之间会出现群势强弱不均。需将强群老熟封盖子脾调给弱群,并将弱群的幼虫、卵脾调给强群。
加础造脾:
外界有丰富的蜜粉源,气温在15℃以上,蜂巢内出现白色蜡鳞和赘脾时,蜂群群势4框以上时进行。方法同5.8。
强盛阶段
维持强群:
经常保持7张脾,6框蜂以上群势,及时淘汰劣王、老王,保持饲料充足。
预防和解决分蜂热:
进行造脾、用新王换老王、模拟分蜂、调走封盖子脾、调入幼虫脾。
生产蜂产品:
利用丰富蜜源生产蜂蜜、蜂花粉等蜂产品。
秋繁阶段
培育越冬蜂:
选择有充足蜜源的场地放置蜂群。发生蜜压卵圈时,及时把子脾上的贮蜜取出,扩大产卵圈,用空脾调换大蜜脾,保证蜂王有产卵的空房;同时进行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产卵。
贮备越冬饲料:
在最后一个蜜源流蜜期,每群蜂选2张~3张封盖蜜脾提出作贮备越冬饲料。对饲料不足的蜂群进行补足饲喂。方法同5.7.1。
囚王断子:
在当地最后一个蜜源结束前10d,扩大蜂路至12mm - 15mm。同时用扣王笼将蜂王囚在中央巢脾的中上部使蜂王停止产卵。
越冬阶段
越冬场地:
选择干燥、避风、避阳,安静的场地放置蜂群。
检查饲料:
越冬中期,检查贮蜜情况。贮蜜不足的补充封盖蜜脾。
生产群组织与管理
生产群组织
培育采集蜂:
在当地主要流蜜期前40d开始到流蜜期结束前30d停止.方法同7.1.10。
组织生产群:
在流蜜期15d前,从辅助群提取封盖子牌补充到生产群。
准备巢脾:
在主要流蜜期前清理贮备的空巢脾备用。
生产群管理
调整蜂群:
在蜜源初花时,将虫卵脾放在蜂巢中部,封盖子牌放在外侧,两边各加入1个空巢脾。
限子保产:
当主要蜜源花期较短且以后没有主要蜜源时,在流蜜期前10d开始限制蜂王产卵,直至蜜源结束。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按照GB19168-2003 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执行。
传染性病害:
蜂群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检疫单位。同时逐群检查蜂群,根据检查结果分别进行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性给药等处理。
非传染性疾病:
蜂群发生非传染性病害时,及时查清情况找准病因,然后针对性地清除病源。
用药要求:
治疗蜂病按NY5138中规定的药物和剂量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使用过药物的蜂群,生产蜂蜜前彻底清除巢内存蜜。
主要病虫害防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
5日龄~6日龄幼虫死亡。死亡幼虫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味;用镊子拉出如同小囊,内含液体,末端积聚有透明的液 滴。成蜂表现不安,易离脾,出勤少。严重时蜂群弃巢逃亡。多发生在春夏之间。防治上采用抗病群育王,加强保温,密集群势,补充饲料,清除病害子脾。
欧洲幼虫腐臭病:
2日龄 - 3日龄幼虫死亡。虫尸由苍白色到浅黄而腐烂,有酸臭味,最后逐渐干枯于巢房底,易挑出。严重时蜂王停止产卵,工蜂出巢减少甚至弃巢逃亡。用土霉素治疗,每十框蜂用药125mg,将土霉素研磨成细粉,用少量糖浆化开,然后拌入花粉中饲喂蜂群,喂量以蜂群两天能吃完为准,三天一次,连喂三次。无病群不喂药。喂过药的蜂群取的第一次蜂蜜不能作为商品蜜,并且第一次取蜜必须取净巢内所有蜂蜜。
巢虫:
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并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形成分岔或不分岔的隧道。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隧道也增大。受害的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造成“白头蛹”而死亡。防治上采取密集群势,淘汰旧脾,定期清除蜂箱内壁、箱底等处的蜡屑蜡瘤,发现巢虫及时捕杀。
更多你需要的文章请点击: 蜂蜜生姜茶  如何养蜜蜂  蜂蜜的价格  土蜂蜜  蜂蜜橄榄油面膜 
本文链接:https://www.zhfengmi.com/show/67-58742.html [复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链接)
本文手机链接:https://m.zhfengmi.com/show-67-58742
中华蜂蜜网官方微信-蜂蜜知识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