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知花蜂蜜网 回首页

蜂胶的作用与功效

蜂蜜知识普及之误区

2016年10月09日 10时35分07秒 来源: 互联网
导读:很多人经常吃蜂蜜,但是对蜂蜜不一定了解,总有很多疑惑。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关于蜂蜜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食用蜂蜜会发胖 食蜂蜜不会发胖通常人们

很多人经常吃蜂蜜,但是对蜂蜜不一定了解,总有很多疑惑。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关于蜂蜜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食用蜂蜜会发胖
食蜂蜜不会发胖通常人们误认为蜂蜜口味甜,食用后会导致发胖,其实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果糖、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它所含的糖为单糖,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指的糖,即蔗糖。蔗糖是一种双糖,需经蔗糖酶分解成单糖—葡萄糖、果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转化。所以,食用过多的蔗糖容易在体内累积而导致发胖,同时给胃肠增加负担;而蜂蜜中含有矿物质,与人体血液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同,可在体内转化为碱性成分,降低血液的酸性,防止体内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蓄积起来。因此,身体较胖的病人不必担心食用蜂蜜会导致肥胖。
误区之二:蜂王浆里含有激素对人体有害
人们一听说“激素”就会谈虎色变,误以为食品中不应有激素,其实,蜂王浆中的激素对人体是有益无害。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中老年人体内分泌性激素不足,易出现体力欠佳,精力不足,思维和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多种衰老症状。而蜂王浆的有效功能与所含微量性激素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每人每月补充性激素应在5000微克,而每100克蜂王浆中的所含性激素0.8微克,因此每月每人要吃625千克的蜂王浆才会造成性激素超标,所以无论如何大剂量的服用蜂王浆都不会造成性激素超标。
误区之三:食用蜂产品会导致血压降低、贫血严重
蜂产品对低血压、贫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人们通常知道蜂产品有降脂降压的功效,有人认为低血压和贫血患者,食用蜂产品会导致血压更低,贫血更严重,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造成低血压和贫血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营养不良,另一方面为体内血脂过高。蜂产品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对营养不良造成的低血压、贫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蜂产品对血压有双向调整作用。由于身体内血脂过高而造成的低血压和贫血的机理是血液中血脂含量过高,血液流动缓慢,对血管壁压力小,表现为低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血脂逐渐附着在血管壁内侧,使血管变窄,造成血液对管壁的压力逐渐增大,而表现为高血压。这就是平时人们常见的一种奇怪现象:年青时是低血压患者,到了中老年反而成为高血压患者。蜂产品降血压的功效是通过降低血液中血脂的含量和调节血流量来实现的。所以蜂产品对高血脂引起的低血压和贫血患者也有很好的疗效。
误区之四:甜的蜂蜜是假蜂蜜
成熟蜂蜜总含糖量(果糖和葡萄糖)75%以上,所以蜂蜜是很甜的,蜂蜜的定义--蜂蜜(honey)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分泌物通过充分酿造,储藏在巢脾里的一种黏稠状的甜物质。也明确的蜂蜜是甜物质。各种不同的蜂蜜由于各种花的芳香物质的不同因而有味道上的区别,有些蜂蜜感觉清淡,不是很甜,如:椴树蜜、洋槐蜜、雪脂莲蜜等,有些蜂蜜感觉味道相对很浓、很甜,如:党参蜜、百花蜜、益母草蜜等,其实它们的含糖量基本相同(对同等级的蜂蜜而言)。只是感觉不一样而已。
误区之五:蜂蜜越新鲜越好
蜂蜜知识普及之误区
蜂蜜的食用有其最佳时期。日常生活中,人们误认为蜂蜜同其他食品一样越新鲜越好,都喜欢去购买刚从蜂巢中摇下来的蜂蜜,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蜂蜜具有后熟性,被分离出巢后,在酶的继续催化作用下,蔗糖仍然不断地被分解,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刚从蜂巢中分离出来的蜂蜜,其蔗糖含量普遍较高,蜂蜜中的蔗糖在后熟阶段中进一步转化而达到规定标准。蜂蜜的后熟期大约需要30-40天,其中的各种成分和酶值才能达到基本稳定。由于蜂蜜本身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所以,真正的成熟蜜没有严格的保质期。
误区之六:进口的蜂胶质量好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因此也是世界第一蜂胶大国。年产蜂胶也只有350吨~450吨左右,世界许多国家蜂胶原料都依赖中国。
目前很多商宣称外国蜂胶,比如巴西蜂胶、巴西绿蜂胶、澳大利亚蜂胶等等,比中国产的蜂胶好,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都是商家出于宣传的需要,试图找到一个所谓的“卖点”,常常置科学事实于不顾,臆想或虚构一个观点大肆宣传。例如,日本商人以前主要从南美的巴西进口蜂胶原料,于是在国内对巴西蜂胶大加渲染,长期的宣传,甚至已经在人们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一种无法纠正的错误倾向。今天,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蜂胶产品,实质上都是用中国出口的原料生产的。
误区之七:蜂胶总黄酮含量高质量就好
蜂胶是自然界总黄酮含量最高的天然物质之一,有“黄酮化合物宝库”之美誉,总黄酮含量达10%~35%。蜂胶的种类繁多,仅从北温带地区的蜂胶中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就有71种。蜂胶来源不同,采集季节不同,蜂胶黄酮成分及其含量明显不同。
第一,“总黄酮”是一大类黄酮化合物,由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组成,并不是每种黄酮化合物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有8种含量较高,即芦丁、杨梅酮、槲皮素、莰菲醇、芹菜素、柯因、高良姜素,分别属于黄酮化合物、双氢黄酮、黄酮醇类,其中黄酮醇类是活性最高的。可见,活性高的黄酮化合物含量高才有意义。
第二,不能把单种成分含量的高低等同于蜂胶产品质量的高低,如果把功效和含量当成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既不符合科学,也很容易导致造假分子人为添加黄酮,就像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一样冒充高蛋白。
蜂蜜知识普及之误区
第三点,目前关于黄酮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主要有三种,即蜂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法(GB/T20574-2006)、保健食品中黄酮的测定(保健食品检验与技术评价规范)和蜂胶中八种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GB/T19427-2003),不同检测标准,检测结果差异很大,评价当然就不尽相同,很难就此断定蜂胶产品孰优孰劣。
误区之八:水溶性蜂胶产品好
天然蜂胶含有的380多种化合物中,真正能溶解于水的不超过5%,如果单纯地用水提取蜂胶,其大量的脂溶性的成分自然不会被提出。
蜂胶难溶于水,但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可以使蜂胶溶于水。溶于水的蜂胶产品大多添加乳化剂,这些蜂胶虽有良好的水溶性,但蜂胶功效大打折扣,抑菌作用明显减弱。只要酒精不过敏的尽量不要用水溶蜂胶。
误区之九:蜂胶虽好,但是它有抗菌作用,如果长期食用后会引起菌群失调
人体的肠道内存在无数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而在服用抗菌素后,特别是长期服用抗菌素,一些病菌被杀死了,而有些其它菌群也被杀死,人体内的细菌平衡就被破坏了,因而引起菌群失调。然而蜂胶却不同,它不但对有害菌具有抵抗作用,而且还能调节人体的菌群平衡。国外学者通过仔猪和家兔等家畜的研究试验证明,饲喂蜂胶和不饲喂蜂胶,两种动物的肠道菌群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在长期食用蜂胶的人群中也未出现菌群失调的情况,因此长期食用蜂胶不仅不会引起菌群失调,而且还会调节人体的菌群平衡。
误区之十:蜂花粉只有经过破壁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不食用没有经过破壁的花粉。
在花粉破不破壁的问题上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蜂花粉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不经过破壁处理无法被人体吸收;另一种观点认为花粉壁固然坚硬,但其有萌发器官,食用后其营养成分完全可以从萌发孔释放出来,被人体吸收利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再加上销售破壁花粉者的宣传,有些消费者认为蜂花粉不破壁就无法被人体吸收利用。事实验证的方法很简单,看一看身边食用未破壁花粉的人群就可知道蜂花粉破壁与不破壁并无明显差异,收到的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虽然如此,在食用花粉时最好与蜂蜜同时混合服用,这样更利于花粉的吸收。
更多你需要的文章请点击: 蜂蜜燕麦粥  孕妇能喝蜂蜜吗  蜂蜜柠檬水怎么做  蜂蜜幸运草  蜂蜜护发 
本文链接:https://www.zhfengmi.com/show/57-12794.html [复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链接)
本文手机链接:https://m.zhfengmi.com/show-57-12794
中华蜂蜜网官方微信-蜂蜜知识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