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知花蜂蜜网 回首页

养蜂用具--中蜂蜂箱

2019年05月12日 16时25分42秒 来源: 互联网
导读:一、中蜂蜂箱 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 与西方蜜蜂相似,野生状态的中蜂穴居于树洞、土穴、墙洞、岩洞,或在屋檐下、谷仓内,甚至在草丛中筑巢,繁衍生息,这种情况在我国

一、中蜂蜂箱 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 与西方蜜蜂相似,野生状态的中蜂穴居于树洞、土穴、墙洞、岩洞,或在屋檐下、谷仓内,甚至在草丛中筑巢,繁衍生息,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山区都能见到。 我国中蜂的饲养始于何时,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证据。但根据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对甲骨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殷商时代(约在公元前1324~1066年)已有养蜂活动,而公元30年前(战国~西汉之末)《山海经·中次六经》中记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帷蜂蜜之庐”。这是我国最早的确指蜂蜜的文献,亦是最早的养蜂记载。在活框蜂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的养蜂者采用诸如木器、木桶、空心树段、竹笼、草窝、箱式蜂箱、甚至凿石作蜂窝饲养中蜂。 公元 3世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其法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容蜂出入,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将作巢生育”的记载,其中“木器”即为当时的蜂窝,而“小孔”即为巢门。 公元 420~479 年,南朝郑辑之的《永嘉地记》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过,有一蜂先飞,觅止泊处,人知辄纳木桶中。以蜜涂桶。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的记载,其中“木桶”即是蜂窝,涂上蜂蜜后用于诱蜂养蜂。 公元779~843年,唐朝贾岛的《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第 302卷蜜部选中有凿石养蜂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的记载,其中“凿石养蜂”说明了当时人们还采用石制蜂窝饲养蜜蜂。  公元1030~1100年,北宋苏轼的《收蜜蜂》诗曰:“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减口未有处,野老能与蜂语言。前人传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闹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种艾草,点燃后其烟能驱蜂;“布囊包裹”为用于装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为采用竹篾编成的蜂窝或竹竿制成的蜂窝;“小窗”为蜂窝的巢门。 公元1313年,元朝王桢的《农书》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况:“以杆高悬,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扬尘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渐时歇定,将笠装于布袋悬空处,至晚移停桶内”。“笠帽”为当时的收蜂笼;“桶”为当时的蜂窝。 公元1350~1365年,刘基的《郁离子·灵邱丈人》对一个专业蜂场有这样的叙述:“园有庐,庐有守。刳木以为蜂之宫,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铺有向,视其生息,调其喧寒,以恐其架构,如其生发,蕃而折之,寡则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称其土蜂绳豹,夏无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溃,其分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户,而坐收其利。”“刳木以为蜂之宫”说明当时采用树段挖空制成蜂窝养蜂。 这些养蜂情况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证,而且至今在我国一些偏僻山区还偶尔也可见到。如在福建省的将乐县山区还常常会见到采用一种倒圆锥形木桶蜂窝饲养中蜂,在福建省闽侯县的山区也可见到采用箱式蜂箱饲养中蜂的情景。 直到19世纪末,我国仍采用这种简陋的土窝养蜂,毁巢取蜜。公元20世纪以后,1912年福建省闽侯县的张品南从日本带回 4群意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国。从此我国中蜂蜂箱发生了重大变革,由采用土窝跨入采用活框蜂箱养蜂,许多养蜂者都直接采用朗氏蜂箱饲养中蜂。其后,许多养蜂者开始研制适合饲养中蜂的活框蜂箱,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中蜂蜂箱,推动了我国养蜂生产的发展。1932年,河北省的王博亚试制了博亚式中蜂蜂箱,其箱体内围尺寸为 462×270×336(长×宽×高)mm;巢框15个,巢框内围尺寸为234×307(宽×高)mm;箱底板为活动底板。这种蜂箱流行于河北省南、北部平原,是高仄式中蜂蜂箱的前身。 1932~1934年间,广东省的张进修研制了进修式中蜂蜂箱,其箱体略小于朗氏十框蜂箱,内围尺寸为 498×336×244(长×宽×高)mm;巢框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478×234(宽×高)mm;箱底板为活动底板。 1940年,安徽省的解景戎研制了景戎式中蜂蜂箱,其箱体结构与进修式中蜂蜂箱的相同,内围尺寸为 400×357×232(长×宽×高)mm;巢框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362×206(宽×高)mm。该蜂箱设计有继箱。为了缩短上、下箱体中巢脾的间距,蜂箱上不采用上蜂路。景戎式中蜂蜂箱虽没能推广应用,但他采用继箱饲养中蜂的思路符合现代养蜂要求,不容忽视。 其后,出现了从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和沅陵式中蜂箱等,这些地区性的中蜂蜂箱至今还被采用。 80年代以后,中蜂箱的发展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几种叠加式中蜂箱,为挖掘中蜂生产潜能,生产高质量的蜂蜜和蜂王浆等产品,实现中蜂生产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中蜂箱是: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杨冠煌等人研制出一种中华蜜蜂十框蜂箱,并于 1983 年被中国标准局定为饲养中蜂的标准蜂箱。中华蜜蜂十框蜂箱可单箱双群同箱饲养、浅继箱采蜜。目前这种蜂箱正在推广应用之中。 1991年,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研制出一种 FWF型中蜂蜂箱。 这种中蜂箱底箱内围尺寸为336×400×235(长×宽×高)mm,继箱内围尺寸为336×400×210(长×宽×高)mm;每个箱体可容巢框12个,巢框内围尺寸为300×175(宽×高)mm。采用这种蜂箱中蜂可双群同箱继箱饲养、采蜜和产浆。 1992年,四川农业大学的龚凫羌制出一种GN式中蜂箱,其底箱内围尺寸为 330×400 ×182(长×宽×高)mm,继箱内围尺寸为 330×400×157(长×宽×高)mm;巢框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290×132(宽×高)mm。采用这种蜂箱中蜂可继箱饲养、采蜜和产浆。⒉几种典型的中蜂蜂箱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养蜂工作者研制了多种型式的中蜂蜂箱,其中已初步定型、有代表性或使用较普遍的有从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FWF 型中蜂箱和GN式中蜂箱等。 这些箱型的主要技术参数、特点和流行地区见表1。⑴从化式中蜂箱 从化式中蜂箱是广东省从化县的梁辑伯研制的,流行于广东省从化县。 这种蜂箱能容纳12个巢框。箱体前、后壁内竖向分别设计有 3条各宽 7mm、深 5mm的槽,供需要时插入1~3块闸板把箱内空间分隔成2~4个完全隔离的小区,以采用多群同箱饲养。箱体的前、后壁与箱内小室相应处开设有 4个巢门,供多群同箱饲养时使用。此外,箱体的1个侧壁开设有1个小侧门,育王时用作交尾群巢门。 巢框采用较薄的上梁(厚12mm)和下梁(厚 5mm),强度较差,容易变形影响使用,在抖蜂和转地运输受震时易断裂造成损失。 此外,这种蜂箱还设计有蜂路条,其长 402mm、宽10mm、厚 7mm,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或是把蜂路间隔成10mm,或是把蜂路间隔成 7mm。采用蜂路条把框间蜂路的上部封住,冷天有利保温,夏天有利保湿。 采用这种蜂箱,弱小蜂群可以多群同箱饲养,越冬期和早春可互相取暖保温,有利弱小蜂群安全越冬和早春快速繁殖;采蜜期可集中群势采蜜,从而获得高产。⑵高仄式中蜂箱 高仄式中蜂箱是在博亚式中蜂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 这种蜂箱容纳巢框14个。巢框呈高窄型,内宽 244mm、高为 309mm。其上、下梁均采用较薄的木条制成;侧条上部扩大至33mm,提供蜂路自动间隔装置。蜂箱的底板设计成活动底板,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抽板式,即底板通过箱体脚柱的小木块嵌装在箱体底部,需要时可以抽出清理脏物;另一种的结构与朗氏活底蜂箱底板相似,底板的两面分别可提供10或17mm的蜂路间隔,以供冬季和夏季翻转使用。 高仄式中蜂箱采用高窄型巢框,箱体呈高窄形,有利于蜂群结团保温,在养蜂生产上有利于蜂群春季繁殖,并表现出抗中蜂囊状幼虫病、越冬蜜蜂死亡率低、越冬饲料消耗少等优越性,在采蜜期还能缓和蜜压脾的矛盾。但巢框较高,提脾检查和取蜜操作不便。 试验显示,在单群产蜜量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差。在分蜂的群势方面,高仄式中蜂箱产生分蜂王台时的群势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的弱。在抗逆性能方面,高仄式中蜂箱越夏期的蜂群群势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和从化式中蜂箱的下降得少;而越冬期的群势下降也较少但饲料消耗却比中一式中蜂箱的略高。在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蜂箱和从化式中蜂⑶中一式中蜂箱 中一式中蜂箱流行于四川省南部地区,其构造和大小如图 3-8 所示。这种蜂箱箱可容纳16个巢框,箱体内部采用闸板后可双群同箱饲养。箱体的后壁和箱盖都设计有通风装置,并采用纱副盖,适用于转地放蜂。 试验显示,中一式中蜂箱在春季繁殖、维持群势和产蜜量方面均比朗氏蜂箱好。但在干热气候条件下,蜂箱在散热性能、维持群势和保持繁殖等方面比朗氏蜂箱差。⑷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简称“中标箱”,1983年被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我国饲养中华蜜蜂的十框标准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开始实施。A 底箱 B 纱盖 C 继箱 D 箱盖 E 底箱巢框 F 继箱巢框 G 巢门板 H 隔板 I 闸板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由底箱、继箱、巢框、箱盖、纱副盖、木副盖、隔板、闸板和巢门板等部件构成。采用这种蜂箱,早春可双群同箱饲养,加速蜂群繁殖和维持强大群势,至采蜜期可采用单王,集中力量采蜜;取蜜采用浅继箱,可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优质分离蜜和巢蜜。 目前,这种蜂箱正在推广试用之中。据笔者于1990~1992年在福建闽北地区,进行这种蜂箱与朗氏十框蜂箱饲养中蜂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蜂群繁殖方面,早春,中标箱双群同箱饲养其蜂群繁殖的速度比朗氏蜂箱的快,但到春季繁殖中期以后,中标箱蜂群的繁殖受箱体空间过小的限制,其速度变慢,并且较早出现分蜂热,无法维持大群,其群势发展不如朗氏蜂箱的快。在产蜜量方面,中标箱采用浅继箱采蜜,生产的蜂蜜质量比朗氏箱的好,但仅取继箱上的蜂蜜时,其产蜜量不如朗氏蜂箱的;而当中标箱的底箱也一起取蜜时,其产蜜量与朗氏蜂箱的无大差异。在使用方面,中标箱采用继箱取蜜,可充分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纯净的分离蜜和利用中蜂生产巢蜜,而且对实现现代化、机械化饲养中蜂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因采用了浅继箱的设计,其上、下箱内巢框规格不一,无法交换使用,造成了蜂群管理上的不便和继箱巢框造脾的困难。⑸ FWF型中蜂蜂箱 FWF 型中蜂蜂箱是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于1991年研制的。它由巢框、底箱、继箱、箱盖、纱副盖、隔板、巢门板等部件,以及闸板、框式隔王板和平面隔王板等附件构成。 这种中蜂箱配备纱副盖、木副盖和闸板,其中纱副盖在蜜蜂转地运输途中使用,木副盖平时用以加强箱内保温,闸板在蜂群越冬期更换框式隔王板使用。 FWF 型中蜂箱使用时采取双群同箱饲养,底箱采用框式隔王板将两群中蜂的蜂王隔开,但工蜂可以自由相通,以解决中蜂双群同箱饲养中的偏集问题。当底箱的蜜蜂满箱时,通过叠加继箱扩大蜂巢,并在继箱与底箱之间采用平面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底箱产卵繁殖。 采用这种中蜂箱养蜂,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双群同箱饲养能维持强大群势,蜜蜂可充满上、下2个箱体(共24框,约相当于朗氏巢框12足框)。强大群势是高产的前提。 第二,双群同箱饲养后,箱内保温良好,1个脾上子圈可扩大至巢框上梁和下梁处,整个巢内子圈可以扩至大边脾,蜂群繁殖迅速。通过采用继箱扩大蜂巢,可有效地缓解因箱内拥挤而出现的分蜂热。 第三,巢框和箱体的形状与大小有利迫使中蜂上继箱,早春蜂群稍加繁殖便可上继箱。采用继箱饲养时,上、下箱体的蜜蜂无明显的偏集现象,且无论哪个日龄的卵、虫脾提上继箱后均可正常发育和羽化。 第四,流蜜期蜜蜂可方便地通过平面隔王板把蜜贮到继箱内,并且能获得满继箱的成熟蜜脾。 第五,采用这种蜂箱,不但可在继箱内育王和产浆,而且在平箱内单王具有6足框蜂(约为朗氏巢框 3足框蜂)时也能良好地育王和产浆。 第六,蜂箱的巢框及箱体相对较小,越冬期蜂群充满底箱,有利于蜜蜂结团保温,且双群同箱饲养可相互取暖。所以,在南方越冬期间蜂箱内外无需加任何保温物,蜂群仍可安全越冬。   第七,双群同箱继箱饲养,除了每次在提子脾到继箱的第3d和第6d需检查和毁除改造王台各1次外,其它饲养管理方法与意蜂的同类型饲养管理方法基本相同,无特别不便之处,因此,可为一般养蜂者接受。 目前,我国虽有多种中蜂箱出现,但大多数中蜂仍采用朗氏十框蜂箱(构造详见“朗氏十框标准蜂箱”)饲养。由于朗氏蜂箱是西方蜜蜂蜂箱,饲养中蜂,其容积和脾面都过大,中蜂难以布满脾面保温,越冬和早春蜂群往往保温不良,导致越冬期间死亡率高,早春弱小蜂群发展缓慢。然而,实践证明,在群强及气候温和的条件下,根据中蜂的特点将朗氏十框蜂箱加以改良,或越冬期和早春繁殖期采用双群、甚至多群同箱饲养技术,朗氏蜂箱饲养中蜂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 附:印度蜜蜂蜂箱 ⒈印度蜜蜂蜂箱尺寸(表3-1)

表 3-1 印度蜜蜂蜂箱尺寸(mm)部 件箱 型 A箱 型 B长宽高长宽高底箱巢框内径210145280175外径230165300195继箱巢框内径2106528085外径23085300105底箱内径240250172319320203外径286296172356366203继箱内径24025092310320113外径28629692356366113底板外径3612965043136650

二、人工育王器具  人工育王器具主要有移虫针(卵)工具、蘸蜡棒、人工台基和育王框等。 ⒈移虫(卵)工具 在人工育王或蜂王浆生产中,用于把工蜂巢房内的蜜蜂幼虫(或卵)移人工台基育王或产浆。常见的有金属移虫针、鹅毛管移虫针、牛角片移虫针、弹性移虫针、移卵勺和移卵管等。①金属移虫针 我国采用的金属移虫针采用Φ3 mm 、长 120 mm 的不锈钢线或铜线制成。其一端扁平,呈舌状,与针杆约成 150°角,用于调和点浆用的蜂王浆或用于点浆;另一端端部扁而稍尖,薄而光滑,尖端略翘起,距端部约12 mm 处略弯折使端部与针杆成120°角,用于移取蜜蜂幼虫。使用时, 移虫针的移虫端沿着巢房壁斜插入工蜂巢房内的幼虫下部,将幼虫提出,并移入人工台基底部中央。 金属移虫针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但初学者较难掌握移虫技术,稍不小心易刺破巢房房底。1.金属移虫针  2.牛角片移虫针 3.鹅毛管移虫针4.弹性移虫针5.移卵勺6.移卵管 ②鹅毛管移虫针 采用鹅翅膀羽毛管杆的基部剪成舌状,舌部宽约 1 mm ,并磨薄制成。其使用方法同金属移虫针。③牛角片移虫针 采用长约 120 mm 、宽约 2 mm 、厚约 1 mm 的牛角片一端剪成 1 mm 宽,并磨薄制成,其使用方法同金属移虫针。④弹性移虫针  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养蜂者研制成的一种较实用的移虫工具。传统上采用牛角舌片、塑料管、幼虫推杆、弹簧和塑料线制成。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形式全塑料弹性移虫针,其构造原理与弹性移虫针相同。 使用时,将移虫针的牛角舌片沿巢房壁插入房底,连浆带虫提起。将虫转入台基底部中央,再轻压幼虫推杆,把幼虫连浆推移入台基。采用弹性移虫针移虫,无需点浆,操作迅速,王台接受率高。 ⑤移卵勺 由削蜡铲、推蜡杆、塑料管、弹簧和塑料线制成。削蜡铲和推蜡杆均采用Φ1~1.2 mm 的不锈钢丝制作;削蜡铲前端宽1.5 m m,厚 0.2 mm ,铲口锋利。移卵时,在新脾上选择工蜂卵直立的巢房,将削蜡铲沿巢房壁插入房底,用铲锋利的前端从卵外0. 5~1 mm 处铲入卵下方房底的蜡层中,并徐徐向卵着落的方向推进,在超过卵着落点0.5~1 mm 处铲起卵和其下的少许蜡片,转入台基底部中央,使铲的背面紧贴台基底部,再轻轻推动推蜡杆,把卵连同蜡片移入台基。最后再用铲的光滑背面轻压蜡片,使其紧贴于台基底部正中。⑥移卵管 由冲蜡管、推蜡管和弹簧组成。冲蜡管和推蜡管均采用薄金属管制成。推蜡管外径约为 4 mm ,长约 100 mm ,推蜡端的管口平而光滑;冲蜡管的直径略大于推蜡管,套在推蜡管外,长约80mm,冲蜡端的管口锋利。移卵时,选择工蜂卵直立的巢房,将移卵管沿巢房壁插入房底,把卵套在管内。接着用手略向下旋动冲蜡管,就可把蜡片连同卵一起移入冲蜡管内。随即提起移蜡管,并把它插入台基底部中央,然后推动推蜡管,把带卵的蜡片粘在台基的底部。⒉蘸蜡棒 蘸蜡棒用于蘸制蜂蜡台基。采用纹理细致的木料制成,长约100 mm ,蘸蜡端通常呈半球形。意蜂用的蘸蜡端半球形Φ9~10 mm ,距端部10mm处Φ10~12 mm ;中蜂用的蘸蜡端半球形Φ8~9mm,距端部10 mm 处Φ 9~10 mm 。 蘸制台基时,事先把蘸蜡棒置于清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提出甩去水滴,垂直插入温度为70℃的蜡液中,连蘸3~4次,首次插入深度为10mm,其后逐次减少0.5~1mm。蘸好后放入冷水中冷却片刻,即可脱下蘸制的台基。 蘸蜡棒通常单个使用。但也有的把多个蘸蜡棒装置在板条或矩形木板上,使用时多个蘸蜡棒同时蘸制台基,以提高工作效率。 ⒊人工台基 人造的蜂王巢房,用于承受工蜂幼虫培育蜂王或生产蜂王浆,主要有蜂蜡人工台基(简称“蜂蜡台基”)和塑料人工台基(简称“塑料台基”)2个类型。 ①蜂蜡台基 旧称蜡盏、蜡碗、蜡杯,用台基蘸制器具蘸蜡制成。它呈圆柱形,底部为半球形,大小依蜂种不同而异,意蜂用的其上口Φ10~12 mm ,底部半球形Φ9~10 mm ,中蜂用的其上口Φ9~10 mm ,底部半球形Φ8~9 mm 。使用时,多个成排粘在育王框或产浆框的台基条上,供移入工蜂幼虫。 ②塑料台基 采用无毒塑料制成,有倒圆锥台形的、圆柱形的和坛形的,有白色的、淡绿色的和棕色的,有单个的和多个成条状的等多种型式。目前蜂王浆生产上采用较普遍的是具有25~30个台基的台基条。塑料台基具有王台接受率高、产浆量高、可重复利用、使用方便和有利于机械化产浆等特点,是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人工台基。 在传统的育王生产中,通常采用蜂蜡台基育王。但近几年来,随着采用塑料台基取代蜂蜡台基生产蜂王浆的成功,许多蜂学工作者对采用塑料台基取代蜂蜡台基培育蜂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塑料台基育出蜂王的质量与采用蜂蜡台基育出蜂王的一样。此外,采用塑料台基育王具有王台干瘪少、移取王台方便、且速度快和可观察王台内部情况等优点。⒋育王框 用于安装人工台基培育蜂王的框架,采用杉木制成。其宽和高与巢框相同,厚为15~18 mm ,框内有 3条台基条供安装人工台基。台基条通常设计成可拆的,以便移虫或割取王台。使用时,把人工台基粘附或绑固在台基条上,供移虫育王。通常每条台基条安装 7~10个台基。三、分蜂群捕器 分蜂群收捕器用于收捕分蜂团,有竹编收蜂笼和铁纱收捕器等多种。⒈竹编收蜂笼 由2个钟形竹篓套叠在一起,中间衬以棕丝或竹叶构成,Φ200 mm,高约300 mm。收捕分蜂团时,在笼内喷点蜂蜜后将笼口紧靠在蜂团上方, 用蜂刷驱蜂进笼。所收捕的分蜂团过箱时,可在蜂箱上方直接把笼内的蜂团抖入蜂箱即成。⒉铁纱收捕器 采用金属框架和铁纱制成,形似倒棱形漏斗,上口有活盖,下部有插板盖,两侧提耳,收捕高处的分蜂团时可绑在竿上。收捕分蜂团时,打开上盖,从下方套住蜂团,再用力振动蜂团附着物,使分蜂团落入器内,随即扣盖。所收捕的分蜂团过箱时,抽去收捕器下部的抽板,把蜂抖入蜂箱即成。相关文章养蜂用具大全

更多你需要的文章请点击: 怎么引蜜蜂养蜜蜂  蜂蜜  中华蜜蜂  蜂蜜怎样祛斑  白醋加蜂蜜 
本文链接:https://www.zhfengmi.com/show/36-87881.html [复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链接)
本文手机链接:https://m.zhfengmi.com/show-36-87881
中华蜂蜜网官方微信-蜂蜜知识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