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知花蜂蜜网 回首页

蜜蜂生物学术语(上)

2019年03月08日 09时47分30秒 来源: 互联网
导读:采集飞行(foraging flight) 工蜂出巢采集生活物质的活动。一般羽化出房后17日龄的工蜂开始从事野外采集工作,但要在20日龄以后,其采集力才能充分发挥,直至老死。采集活动的半

采集飞行(foraging flight) 工蜂出巢采集生活物质的活动。一般羽化出房后17日龄的工蜂开始从事野外采集工作,但要在20日龄以后,其采集力才能充分发挥,直至老死。采集活动的半径约2.5km,可扩展至3~4km,甚至更远。而当蜂巢附近有大片蜜粉源时,大部分的采集工蜂便都在距蜂巢200~500 m的地方工作。采集的对象主要是花蜜、花粉、水、树胶等。工蜂采集花蜜时,凭借视觉和嗅觉找到花蜜,用喙把花蜜吸进蜜囊里。吸足一蜜囊的花蜜,一般需访花上百乃至上干朵。一只采蜜工蜂一次载蜜量约等于其体重的一半,平均一天采蜜约10次。工蜂采集花粉时,落在花上,不停地爬动,以上颐和喙,咬、舔花药,使花粉湿润,黏附在周身的绒毛上,爬过几朵或几穗花之后,就离开花朵。在翱翔中,以前足刷集头部所黏附的花粉,传给中足;中足再刷集胸部和腹面所黏附的花粉,传给后足的花粉刷上;再经两后足的花粉刷,交互送到相对的花粉耙上刮集,把花粉依次集中在花粉筐的下缘部分。最后,经后足基附节的抽唧动作,通过耳状突把花粉依次推挤入花粉筐,堆积成团状。一只意大利蜂一次采粉量为12~29mg,平均每天采粉约10次。工蜂多在水源或潮湿地采水,用喙把水吸进蜜囊里携带回巢。一只工袋一次采水约25mg,一般每天采水约50次。

产卵工蜂(laying workers) 产未受精卵的工蜂。出现于无王群中。如蜂群无王时间较久,可引起部分工蜂的卵巢发育产卵,成为产卵工蜂。由于工蜂的雌性生殖器官已明显退化,失去与雄蜂交配的机能,所以产卵工蜂所产的卵都是未受精卵,一般只能发育成雄蜂。产卵工蜂的数量不定,有的可达工蜂总数的25%以上。产卵工蜂除腹部略微伸长外,其他形态与正常工蜂无明显区别,而且照样参加巢内一切活动,并出巢飞行,也食用蜂蜜、花粉。给这种无王群诱入蜂王或将它与正常的蜂群合并之后,工蜂产卵现象就会消失。此外,在有分蜂迹象的蜂群和蜂王不良的蜂群中,存在一些卵巢已经发育但又不产卵的工蜂,称为“解剖学上的产卵工蜂”。

产卵圈(brood nest) 蜂王的产卵范围。巢脾上的产卵圈呈椭圆形,中央巢脾的产卵圈最大,左右两侧巢脾的依次渐小。从巢脾前后******,整个蜂巢的产卵圈呈椭圆形球体。强群的产卵圈大,弱群的产卵圈相对较小。

巢房(cell) 由工蜂泌蜡筑造的正六棱形小室。由房底、房壁构成。众多巢房整齐而有规则地连结成片,就成为巢脾。巢房分为工蜂房、雄蜂房。此外,还有过渡型巢房和临时筑造的王台。工蜂房占巢脾的绝大部分;尖顶六棱柱形,其横切面呈正六边形。房底由3个菱形面组成。巢脾两面的巢房互为公共底。组成巢房壁的6个平面均为梯形。梯形在巢房口的两个角为直角,靠房底的两个角,一个是钝角,另一个是锐角。工蜂房用于培育幼蜂,贮存蜂蜜和花粉。雄蜂房为数不多,通常分布在巢脾下部,其形状及结构与工蜂房相同,只是略大、稍深,用于培育雄蜂,贮存蜂蜜。过渡型巢房为数有限,分布在工蜂房与雄蜂房之间以及巢脾边缘,形状不定,用于加固巢脾及贮存蜂蜜。工蜂房、雄蜂房和过渡型巢房的房口都略向上倾斜。王台专用于培育蜂王,只在蜂群需要培育新王时才筑造。

巢脾(comb) 构成蜂巢的单位。呈板状,由众多的巢房组成。蜜蜂生活、栖息在巢脾表面,在巢房里底箱为巢箱。培育幼蜂,贮存蜂蜜、花粉。有自然巢脾与人工巢脾之分。自然蜂巢的巢脾大小不一,由工蜂泌蜡筑造而成,新巢脾呈白色,略透光。经培育幼蜂、贮存花粉,巢脾逐渐由白黄色变为浅褐色、褐色,直至黑色,且不透光。家养的蜜蜂,由人们提供镶有巢础的巢框,工蜂用自身分泌的蜂蜡从巢础上筑造新脾,造成的新脾略带巢础的颜色,而且这种巢脾较自然蜂巢的巢脾平整牢固,大小也基本一致。在美国等少数国家已出现人造塑料巢脾。

盗蜂(robber bee) 进入他群或贮蜜场所采集蜂蜜的工蜂。在蜂群活动季节,随时都可能出现盗蜂,尤以流蜜期末和蜜源缺乏期为甚。盗蜂一般来自本养蜂场内的其他蜂群,若两个蜂场相距太近,也可能来自他场。主要由管理不善、蜜源缺乏等原因引起。盗蜂进入他群时,常与守卫蜂相互咬杀,扰乱了受害群的生活秩序。严重时,受害群贮蜜被搬空,甚至蜂王被围,或举群弃巢飞逃。一旦各群互盗,则有全场毁灭的危险。常年饲养强群,保持蜂群饲料充足,及时处理弱群和无王群;视蜜源丰歉确定蜂群数量,并尽量分散排列;流蜜期末和蜜源缺乏期,密集群势,缩小巢门,减少开箱次数;避免蜂蜜、糖浆洒落箱外;保管好巢脾、蜂蜜和蜂蜡等、是预防盔蜂的有效措施。一旦发生盗蜂,可立即缩小被盗群巢门,并持续向巢门口及盗蜂身上喷水,也可在巢门口放一沾有煤油或其他驱避剂的小棉团,以制止盗蜂;或者将作盗群迁移10~20 m,原址另放一个装有两三张空巢脾的蜂箱,使盗蜂回巢后受到巢内环境恶变的刺激,从而停止作盗,一两天后再搬回原址。情况较严重时,可在被盗群的巢门口安装一个使盗蜂能进不能出的巢门防盗器,至傍晚盗蜂被收尽后,将被盗群迁至5km以外的地方,安放20~30天,待新蜂更换老蜂后,再搬回原址。若全场各群互盗,则应迅速迁场。

冬团(winter cluster) 冬季整群蜜蜂在巢内集结形成的烽团。蜜蜂以形成冬团的方式抗御寒冷的气候。当外界气温稳定地下降到6~8℃时,整群蜜蜂就聚集在蜂王所在部位周围的巢脾上、蜂路间,形成冬团。如果冬团所在范围的巢脾上有空巢房,一部分蜜蜂就钻进空巢内,使冬团更加紧密。冬团外围的蜜蜂彼此紧密地挤在一起,由于蜜蜂的几丁质体壳和周身绒毛不易导热,于是外层蜜蜂就成了蜂团的保温外壳。冬团内部的蜜蜂较松散,它们能在巢脾上活动产生热量。一般冬团表面的温度保持在6~10℃,中央的温度保持在14~30℃。冬团随外围气温的升高或降低而扩大或缩小。当蜂团外围的气温升至7℃以上时,冬团就逐渐松展;降至7℃以下时,就逐渐紧缩。结成冬团的蜜蜂,主要靠消耗蜂蜜和运动产生热量。当冬团外围的气温保持在7℃左右时,蜂团产生的热量与从蜂团表面辐射出去的热量几乎相等,因此贮蜜的消耗最少。为了确保热源的供应,冬团必须始终与巢脾上的贮蜜紧密接触,因此,冬团在巢内所处的位置会随贮蛮的消耗而逐渐移动。开始时,蜂群一般在对着巢门的巢脾上形成冬团。当冬团所在范围内的贮蜜被耗尽以后,冬团就先向所在巢脾有贮蜜的部位移动;而当所在巢脾上的贮蜜全部耗尽以后,就向邻近有蜜的巢脾移动。在越冬期间对蜜蜂的任何干扰,如振动蜂箱、发生鼠害等,都会引起蜂群骚动,使冬团的温度上升,蜂蜜的消耗量增加。

分蜂(swarming) 又称自然分蜂,古称分封。蜜蜂群体自然繁衍的方式。春末和夏季,气候温暖,蜜粉源充足,蜂群不断发展壮大,群内蜂多、子旺。当群势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工蜂就会筑造雄蜂房,培育雄蜂(正常蜂群秋末雄蜂全部死亡),然后,又建造台基,培养新蜂王。通常,在王台封盖后2~5天,蜂群中原有的蜂王连同半数以上的工蜂结队飞离原巢,另建新巢,而原巢剩下的蜜蜂待新王羽化出房后又成一群。从而一群蜜蜂自然分为两群。意蜂通常只进行一次分蜂,而中蜂有时会接连进行第2次甚至第3次分蜂。后两次分蜂飞出去的蜂群,蜂王是处 女王,群内附带有很多雄蜂。分蜂是蜜蜂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的形成与蜜蜂社会*********的演化有关。此外,人们根据生产需要,利用人工方法培育出新蜂王,将一群蜜蜂分成两群或多群,称为“人工分蜂”。人工分蜂是增加蜂群数量和扩大生产的一项基本措施。

封盖子(sealed brood) 蜜蜂巢中封盖巢房里幼虫及蛹的统称。在工蜂幼虫孵化后第6天末,工蜂将巢房口封上一层蜡盖。幼虫在已封盖的巢房里吐丝作茧,然后化蛹,进入蛹期发育,直至羽化成幼蜂才咬破蜡盖爬出巢房。

蜂巢(bee nest) 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食料的巢窝,由工蜂泌蜡筑造而成。有自然蜂巢和人工蜂巢两种类型。自然蜂巢因蜂种不同,有单脾蜂巢和复脾蜂巢。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和黑大蜜蜂等的蜂巢,通常为单脾蜂巢,仅由一片与地面垂直的巢脾构成,而且都是露天营巢。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和沙巴蜂的蜂巢都是复脾蜂巢,由数片至十数片与地面垂直、互相平行、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巢脾构成,而且蜂巢都筑造在洞穴内,洞穴具有一个直径1~2cm的出入口。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蜂巢,通常中央的巢脾最大,两侧依次略小,整个蜂巢呈半球形或近椭圆形,每片巢脾的上缘都黏附在洞穴的顶部。相邻两巢脾之间隔着蜂路。在自然状态下,蜂王都在巢脾中、下部的巢房内产卵,所以蜂巢的中、下部是卵、幼虫、蛹所在区域,即子区,蜂巢上部及两外侧为食料区。家养的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生活在置于特制木箱内的人工蜂巢里。巢脾长方形,可以移动,是工蜂从人们提供的镶装在巢框内的巢础上筑造起来的。由于巢框的大小尺寸一致,所以各片巢脾的大小基本相同。

蜂巢湿度(beenest humidity) 蜂巢内蜜蜂维持生活、繁衍所需的湿度。蜂巢湿度的变动幅度较大。这个变动与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蜜源、蜂箱通气状况、群内蜂于的数量、蜜蜂的活动强度及其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在蜜源缺乏期,巢内育虫区蜂路里的相对湿度一般维持在76%~80%;流蜜期,维持在40%~65%,这样有利于花蜜中水分的蒸发。流蜜期,强群蜂巢的湿度比弱群小,花蜜中水分的蒸发较快,因此蜂蜜的成熟速度就较快。在冬季断子期,蜂巢各部位的湿度不一样,蜂团分布区湿度最大,离蜂团越远的部位湿度越小。在越冬初期,当外界气温变动于0℃左右时,无蜂子的蜂群,巢内相对湿度变动幅度为38%~70%。蜂群具有调节巢内湿度的能力。在蜂群活动季节,当巢内湿度过大时,蜜蜂就以扇风的方式,加强巢内空气流通,将水汽排出巢外,降低巢内的湿度。如果巢内过于干燥,蜜蜂就外出采水,以提高巢内的相对湿度。

蜂巢温度(beenest temperature) 蜂巢内蜜蜂维持生活、繁衍所需的温度。在蜂群培育幼蜂时期(俗称育虫期),一般的蜂群,卵、幼虫、蛹(统称蜂子)所在范围内的温度稳定地保持在32~35℃,强群则保持在34~35℃。此期,当外界气温较低时,在同一巢脾上,蜂子分布区外围的温度较蜂子分布区低,有时只达30℃,而蜂巢外侧没有蜂子的部分,温度只在20℃上下;当天气暖和时,巢脾上各部位的温度比较一致。当巢温低于32℃或高于36℃时,蜂于的发育期就会延长或缩短,甚至死亡,羽化的蜜蜂也不健康。在育虫期,蜂巢的热量主要由各只蜜蜂和封盖巢房里的蛹所排出的热量组成。在蜂群停止培育幼蜂时期(俗称断子期),蜂巢的温度随外界气温的高低而升降,一般变化于14~32℃。此期蜂巢的热量主要由各只蜜蜂排出的热量组成。蜜蜂常以疏散、静止、扇风、采水、离巢等方式降低巢温;以密集、缩小巢门等方式升高巢温。当巢温过高时,附在子脾上的蜜蜂自行散开,减少附脾蜂数,一部分蜜蜂甚至离开巢脾,在箱底或箱壁上停止活动,以减少热量。若巢温继续升高,蜜蜂就振翅扇风,加强巢内空气流通。在整个夏季都有扇风的蜜蜂。如果经扇风温度仍末下降,部分蜜蜂就外出采水。与此同时,蜜蜂通过气管系统蒸发的水分显著增加,体温明显下降,也起到降低巢温的作用。当外界寒冷或气温降低时,蜜蜂就离开边脾和空脾,密集在于脾上,增加巢脾单位面积热量,以保持子脾温度。秋天气温下降后,蜜蜂还用蜂蜡和蜂胶封闭巢箱裂缝,缩小巢门,以利保温。进入冬季,整群蜜蜂就集结成球形的冬团。在育虫期,蜜蜂能感觉出子脾温度0.25℃的升降。当强群子脾温度低至34℃时,它们便产生刺激感应,开始迅速升温;当温度上升到34,4℃时,这种刺激感应随即消失,并停止升温反应;若温度超过34.8℃就开始降温反应。蜜蜂对昼夜的气温变化亦十分敏感。蜜蜂主要依靠消耗蜂蜜维持巢温。当气温在23~28℃时,蜜蜂维持巢内最适小气候所消耗的能量最小。气温升高或降低,蜜蜂都必须加强新陈代谢,从而增加贮蜜的消耗。

蜂粮(bee bread) 蜜蜂的蛋白质食料。工蜂采集回巢的花粉团堆积在巢房里,经内勤蜂嚼碎,加入蜂蜜,夯实,再用蜂蜡封严巢房口。封盖房内的花粉在乳酸菌等类微生物作用下,经乳酸发酵成为蜂粮。其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糖类、维生素、矿物元素等等。蜂粮是3日龄以上工蜂幼虫和雄蜂幼虫的食料。幼年工蜂和雄蜂也必须食用蜂粮。

蜂脾关系(disp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es and the combs) 蜂箱内工蜂与巢脾数量间的配合比例。蜂脾关系有三种类型:蜂脾相称,即工蜂正好附满所有巢脾的一层;蜂多于脾,即工蜂不只附满所有巢脾的一层;脾多于蜂,即工蜂不能附满所有巢脾的一层。确定蜂脾关系的依据是群势。4脾蜂以下的群,应蜂多于脾,如3脾蜂只摆2张脾或1张脾;达到4脾或4脾以上而不足6脾蜂的群,应蜂脾相称,即实有多少蜂就摆多少张脾;达到6脾或6脾以上蜂的群,应脾多于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蜂群自身维持卵圈正常温度的能力,确保卵、虫、蛹正常发育,使群势稳步上升。

蜂群(honeybee colony) 蜜蜂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性群体。是蜜蜂自然生存以及人工饲养的基本单位。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蜂王,通常每群只有1只;工蜂数千至数万只不等;雄蜂数百至上千只。在正常情况下,蜂群内出现雄蜂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于春末或夏季开始出现,于秋末完全消失。蜂王、工蜂和雄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组成的整体,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群体而长时间单独生存。各个蜂群都具有其独特的气味(即群味),致使各群之间有严格的群体界限。在自然状态下,工蜂具有排斥他群及异种的工蜂和蜂王的特性;蜂王之间也互不相处;雄蜂无群界。

蜂团(cluster) 众多蜜蜂围绕蜂王聚集而成的球状体。有分蜂团与冬团之分。当气候温暖,蜜粉源充足,蜂群内蜂多、子旺而发生自然分蜂时,蜂群中原有的蜂王连同半数以上的工蜂,飞出蜂巢,在附近的树木枝干上或其他适当的附着物上集结形成蜂团,这种蜂团称“分蜂团”。蜂群在越冬期间,当外界温度下降到6~8℃时,整群蜜蜂在巢内聚集成团,以便群体御寒越冬,这种蜂团称“冬团”。

蜂王(queen) 又称母蜂。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由受精卵于王台中发育而成,具二倍染色体。体型较工蜂、雄蜂长,而且明显大于工蜂,体重为工蜂的两三倍。头呈心脏形。触角鞭节有10个分节。上颚锋利,上颚腺特别发达。胸部较工蜂厚。腹部约占体长的3/4,可见腹节6节。卵巢发达。不具臭腺。整针粗且弯。蜡腺以及足上采集花粉的构造已退化。通常,新蜂王羽化出房后5~6天性成熟,并开始婚飞,产卵后不再交配,而且除了自然分蜂或全群飞逃,基本上不飞离蜂巢。寿命3~5年。通常一个蜂群只有一只蜂王。它在蜂群中专司产卵。在整个群体机制上,它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枢纽,支配着群体正常的结合和活动。而且,蜂王还是品种种性的表达者,也是雄蜂把遗传特性分配给雌性后代的保存者。蜂王还通过“蜂王物质”影响着筑造王台等重要的群体活动。正常的蜂王能产两种卵,一种是受精卵,另一种是未受精卵。当蜂群处在准备自然分蜂,或蜂王老、弱、病、残需要更替,或蜂王突然死亡需要补充的情况下,就会培育新蜂王。

蜂王物质(queen substance) 蜂王上颚腺分泌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反式9-氧代-2-癸烯酸(简式9-ODA)和反式9-经基-2-癸烯酸(简式9-HDA),其化学结构式如右。当工蜂饲喂蜂王时,借彼此口器的接触,蜂王把蜂王物质传递给饲喂蜂,再通过工蜂间频繁的食物传递,而传遍所有的工蜂。该物质起抑制工蜂卵巢发育和抑制工蜂筑造王台,使工蜂感觉到蜂王的存在等作用。人们按这种信息素的传递方式,又将蜂王物质称为口授信息累。

蜂舞(dance of honey bee) 蜜蜂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蜂舞的形式有很多种,现研究比较清楚的是圆舞和摆尾舞。这两种舞是西方蜜蜂采集蜂归巢后向其他工蜂传递蜜粉源信息的主要方式。圆舞表明蜜源在100 m以内,但不表明方向。表演圆舞时,舞蹈蜂在与地面垂直的巢脾上,以快而短的步伐在同一位置上绕圈,一次向左,一次向右(图1,左),并重复多次。约经半分钟后,转移另一位置重复这种动作。摆尾舞表明蜜源在100m以外的远处,同时还表明距离和方向。表演摆尾舞时,舞蹈蜂在与地面垂直的巢脾上,先朝一边绕一狭小的半圆,然后急转弯呈直线爬向起始点,再转向另一边绕另一个半圆,从而绕出一个整圆,随后又沿开始时走过的直线(舞圈中轴)注:箭头表示蜜蜂前进方向;各小图正中垂直虚线表示重力线爬向起始点(图1,右)。在舞蹈过程中,当舞蹈蜂沿直线爬行时,其腹部向两边极力摆动,同时发出一连串清脆的短音。舞蹈蜂在15s内作直线摆尾爬行重复的次数表达蜜源与蜂巢的距离,重复次数越多,距离越近,重复次数越少,距离越远。如,9~10次为100m;6次为500m;4~5次为1000m;2次为5000m;1次为l0000 m。舞圈中,舞蹈蜂作直线爬动的方向与地球引力线(重力线)形成的夹角与太阳方位、蜂巢巢门、蜜源三点间形成的夹角相一致,从而指示出蜜源的方向(图2)。蜜粉源愈丰富,舞蹈蜂数目越多,舞蹈越频繁。花蜜含糖量越高,舞蹈愈兴奋。东方蜜蜂、小蜜蜂和大蜜蜂均以圆舞和摆尾舞指示蜜粉源的距离和方位,但在某些方面有差异。如,印度蜜蜂(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小蜜蜂和大蜜蜂表演圆舞所指示蜂巢与蜜粉源的距离分别为2m以内、5m以内和3m以内;东方蜜蜂表演摆尾舞,舞蹈蜂在15 秒钟内作直线摆尾爬行重复10次,指示的距离仅为20 m。

图1 圆舞(左)和摆尾舞(右)

图2 蜜蜂摆尾舞导向 (箭头表示蜜蜂前进方向;小图中垂直虚线表示重力线)

工蜂(worker bee) 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由受精卵于工蜂房中发育而成,具二倍染色体。体型较蜂王和雄蜂小。头呈三角形。晓(也叫吻)较蜂王和雄蜂长。触角的鞭节有10个分节。翅面积大于蜂王,小于雄蜂。足特化,适应于采集和携带花粉。腹部的腹板上有4对蜡腺。具臭腺。尾端有螫针。具有产未受精卵的生理机能,但在正常情况下不产卵。寿命数周到数月。在蜂群中,它们的数量最多,从数千至数万只不等。它们担负采集花蜜、花粉、水、盐分和树胶,酿蜜,调制蜂粮,哺饲,筑巢,御敌,清理蜂巢,调节巢内温度和湿度等等巢内外的一切工作。在正常情况下,工蜂大体上按照日龄担任生理上最适宜的工作。3日龄以内的幼蜂,需要由其他工蜂喂食,但能担负保温孵卵,清理巢房供蜂王产卵等工作。4日龄以后的幼蜂,能调制花粉喂养大幼虫。6至12日龄的工蜂,王浆腺发达,能分泌王浆喂养小幼虫和蜂王。13至18日龄的工蜂,蜡腺发达,主要担负清理巢箱、夯实花粉、酿蜜、筑造巢脾、使用蜂胶等大部分巢内工作。20日龄后,采集力充分发挥,从事巢外采集工作,直至老死。守卫蜂巢的工作亦由采集蜂担任。在习惯上,把从事巢内工作的幼年和青年工蜂统称为内勤蜂;把从事巢外采集工作的壮年和老年工蜂统称为外勤蜂。

花粉筐(pollen basket,corbicula) 蜜蜂装载和携带花粉团的构造。位于工蜂后足胫节外侧。由该部位略凹陷处及着生在此凹陷处外周的弯曲长刚毛组成。筐中着生一根刚毛,起花粉团支杆作用。西方蜜蜂的花粉筐还用于装载和携带蜂胶。

花粉耙(rastellum) 蜜蜂耙集花粉并将花粉推挤进花粉筐的一种梳状构造。位于工蜂后足胫节端部边缘,由一列短刚毛组成。

花粉刷(scopa) 蜜蜂刷集黏附在体表花粉粒的一种构造。位于工蜂后足基跗节内侧,由9~10排整齐的刚毛所组成。

婚飞(mating flight) 某些昆虫在飞行中进行交配的生理现象。性成熟的处 女蜂王与雄蜂的交配就是在远离蜂巢的空中进行的。通常发生在气温达20℃以上的晴暖无风或微风天气的午后2~4时。处 女蜂王大多在第一次出巢飞行时交配。一次婚飞可连续与多只雄蜂交配,并且可重复进行交配飞行,直至受精囊贮满精 液为止。通常,一次婚飞历时20~30 min。蜂王交配返巢时,其螫针腔常带有一条白色线状的“交配标志”。

交配囊(copulatory pouch,bursa copulatrix) 又称交尾囊。雌性昆虫供交配用的特化囊状构造。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形状因虫种不同而异。通常开口于产卵孔前方的交配孔,囊端部有细管与受精囊相连,可将精 液转移到受精囊内。有些种类无专门的交配囊,膨大的阴 道即为交配囊。交配时雄虫******可伸入囊内,输出精 液,或先形成精珠,然后将精 液排入精珠内。

蜡镜面积(wax-mirror area) 工蜂腹部第三腹板上第一对蜡镜的大小。通过测量第一对蜡镜的长(WT)与宽(WL),按椭圆形面积公式计算其大小。这一指标反映工蜂的泌蜡能力。

(引自《农业大词典》 (引自《农业大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723
更多你需要的文章请点击: 高血糖吃蜂蜜  蜂蜜  早上喝蜂蜜水有什么好处  蜜蜂养殖技术  喝蜂蜜水的最佳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zhfengmi.com/show/38-83823.html [复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链接)
本文手机链接:https://m.zhfengmi.com/show-38-83823
中华蜂蜜网官方微信-蜂蜜知识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