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知花蜂蜜网 回首页

蜜蜂病虫害百科

大蜡螟

大蜡螟

标签:  病敌害

目录
  • • 1.分布
  • • 2.危害
  • • 3.形态特征
  • • 4.生物学特点
  • • 5.防治方法

1.分布

 

      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俗称大巢虫。是一种很常见的鳞翅目害虫,属螟蛾科( Pyralidae),蜡螟亚科(Galleriinae)。大蜡螟属世界性害虫,几乎遍及全世界的养蜂地区。它的分布主要受气候限制。寒冷的地区,大蜡螟生活受限,分布少,危害很小;而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大蜡螟繁殖迅速,分布广,危害较严重。 

2.危害

 

      大蜡螟的危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仓贮巢脾、蜂箱、花粉等的危害,另一方面是对蜂群的危害。大蜡螟只在幼虫期危害,其幼虫主要以含蜂蜡的产品为食料,如巢脾。由于在西方蜜蜂饲养过程中,有大量的巢脾需要贮存待用,而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大蜡螟的侵袭。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大蜡螟会很快将大量的贮存巢脾吃净。受害的巢脾,脾面凹凸不平,使许多巢脾失去使用价值。贮存的巢蜜和花粉,也可能受到大蜡螟侵袭而丧失其商品价值。当老熟幼虫将要化蛹时,会用上颚在巢框或蜂箱等木质的蜂具上咬出小槽或钻蛀其中吐丝结茧,而使蜂具损坏。 
      对于蜂群来说,只要蜜蜂数量减少到足以暴露巢脾,蜡螟的滋长将不受阻碍,而东方蜜蜂受害远较西方蜜蜂严重。西方蜜蜂有较强的护脾和清巢能力,除一些弱小群或无王群外,大蜡螟很少造成危害。东方蜜蜂护脾力差,不论蜂群大小都可能受到相当严重的侵袭。由于大蜡螟幼虫在子脾房底部蛀食,工蜂为驱逐大蜡螟幼虫而咬开封盖子房盖,使蜂群中大量封盖子被开盖呈“白头蛹”状,封盖子因此而损失,群势迅速下降,最终导致蜂群死亡或逃亡。大蜡螟的危害,是东方蜜蜂蜂群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蜡螟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据调查,美国由于大蜡螟造成的损失,1973年达300万美元以上.1976年约400万美元,蜡螟造成的损失接近美幼病所造成的损失。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估计每年被大蜡螟毁掉巢脾的蜂群接近总群数5%,达1.4万群。在南非,大蜡螟的危害是造成塞内加尔蜂群逃亡的重要原因。 
      在菲律宾群岛,大蜡螟也出现在野生蜂群和大蜜蜂、小蜜蜂遗弃的巢脾,并大量繁 殖,造成蜂群经常性的逃亡。 
      大蜡螟给我国养蜂业造成的损失虽无统计,但中蜂饲养者大都有较深的感受。据徐祖荫等1979 -1980年对贵州锦屏县的中蜂群调查,受大蜡螟危害的蜂群占全县总群数3/4以上,其危害致逃的蜂群数量约占逃亡总群数的90%。大蜡螟只在幼虫期取食巢脾,危害蜂群封盖子,经常造成蜂群“白头蛹”,严重时白头蛹可达子脾面积的80%以上,勉强羽化的幼蜂也会被房底的丝线困在巢房内。 

3.形态特征

 

      大蜡螟是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1)卵:在缝隙中的卵一般呈扁圆形,0.3~0.4mm,但若在裸露场所产的卵则不太规则,多数呈圆球形。卵表面不光滑,在放大镜下可见表面雕纹。卵浅黄色,有的呈粉红色;将孵化的卵呈暗灰色。卵块一般为单层,卵粒紧密排列。雌蛾后期产的卵分散,形状多样。 
      (2)幼虫:初孵幼虫头大尾小,呈倒三角形;灰白色。2龄以后,虫体呈圆柱形,浅黄色。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8mm,重量可达240mg。 
      (3)蛹:幼虫在茧中化蛹。茧通常裸露,白色;常有许多茧并列在一起,形成茧团。茧长12 -20mm,直径5- 7mm。常在箱底和副盖处结茧。 
      (4)成虫:雌蛾体大,平均重可达169mg,体长20ram左右。下唇须1对,水平向前延伸,使头前部成短喙状突出。前翅的前端2/3处呈均匀的黑色,后部1/3处有不规则的灰色和黑色区域。前翅顶端外缘较平直。从背面看,胸部与头部色淡。 
      雄蛾体较小,重量也较轻。下唇须紧贴额部,故头前部不呈短喙状突出,而呈圆弧形。体色比雌蛾淡,前翅顶端外缘有一明显的扇形内凹区。雌雄蛾的大小和颜色深浅,随幼虫期食料的变化差异很大。蜡质巢础培育出的二性蛾,颜色呈银白色,而以虫脾为 食的蜡螟则呈褐色、深灰或黑色。若幼虫饲料不好,培养出的成虫个体很小。 

4.生物学特点

 

      (1)生活史:大蜡螟的发育从卵到成虫需2个月左右;若发育条件不佳,则可长达6个月。年世代数受气温影响很大,在福建福州、贵州锦屏,室内以旧巢脾饲养,大蜡螟1年发生3代,且有世代重叠现象;而在广州可发生5代。在福州,到11月底,室内饲养的大蜡螟开始以老熟幼虫越冬,要到次年的3月底才开始羽化。若将其放入温箱中饲养,则可打破越冬期,周年繁殖。 
      (2)习性:羽化出来的雌蛾,一般经过5h以上才能交尾,最短的在羽化后1.5h即可交尾。一般在夜间交尾,但白天亦可进行。交尾前,雄蛾不停地扇动翅膀追逐雌蛾。成虫可交尾1—3次,每次交尾历时几分钟,长的可达3h。
      交尾后,雌蛾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雌蛾喜在1 mm以下的缝隙间产卵,蜂箱体上有许多这样的缝隙,这有利于保护卵不受其他动物的侵害。雌蛾也可在裸露场所产成片的卵块,如蜂箱内外表面的破损处。成虫在白天常静止不动;室内饲养的成虫对黄昏或黎明两时间段反应强烈,表现出激烈的振翅、飞翔、跑动等行为。据报道,这两时间段是成虫进出蜂群的主要时间。 
      羽化后的成虫无须取食。多数在羽化后4 - l0d内才开始产卵。产卵期平均3.4d。产卵量600 - 900粒,个别可产l 800粒卵。雌蛾寿命3-15d,在30 - 32℃条件下,多数交尾过的雌蛾会在7d内死亡。 
      卵期一般6 -9d。在29 - 35℃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在18℃下卵的孵化期可延至30d。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也很大,湿度高于94%卵易发霉,低于50%时卵易干枯,最适湿度为60%一85%。 
      幼虫期一般45 - 63d,共6-8龄。幼虫发育最低温度为18℃,最适温度30 - 35℃。相对湿度80%有利于幼虫发育。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2龄以后的幼虫活动性明显减弱。在中蜂群中,幼虫有上脾危害的习性。初孵幼虫个体小且爬行迅速,工蜂对其明显无反应,上脾率可高达90%。上脾的幼虫以巢脾为食,1-2龄幼虫食量小,且可在巢脾中隔钻蛀,对蜂子影响不大;3-4龄食量大,在巢脾底部钻蛀隧道,蜜蜂已能觉察,故咬开封盖子的房盖,拖出蜂蛹,驱逐大蜡螟幼虫,未及时拖走的蜂蛹则呈“白头蛹”状,使蜂蛹大量损失。5—6龄幼虫个体大,易被工蜂咬落箱底,不再上脾。由于工蜂不断咬开巢脾以驱逐大蜡螟幼虫,使受害的巢脾脾面凹凸不平,尤其老脾更是如此。 
      大蜡螟幼虫抗饥饿能力很强,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也能长期存活,不过幼虫不会长大。在食物短缺而同居的幼虫较多时,幼虫会变成肉食性,互相争斗,取食同类。在无蜂护脾的情况下,幼虫可取食蜂群里除蜂蜜外的所有蜂产品,特别嗜好黑色巢脾。在巢础等纯蜂蜡制品上,幼虫是无法完成生活史的。 
      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后,寻找适宜的场所结茧。幼虫在巢框、箱体表面蛀槽并钻入其中结茧,许多幼虫喜欢集结在巢脾中央、箱体边角处结茧;茧团中少则几十只,多则有成百只茧,茧呈圆柱形。前蛹期的幼虫体显著缩小,体色加深。通常以老熟幼虫越冬。 

5.防治方法

 

      (1)中蜂群内的防治:由于大蜡螟幼虫主要是在有蜂子的巢脾上危害和藏匿,故用一般药物难以奏效,且还有污染蜂产品的危险。根据大蜡螟的生活习性,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饲养管理上采取适当措施,可遏制其发生发展。 
      ①经常清理箱底蜡屑、污物,防止蜡螟幼虫滋生。 
      ②根据中蜂喜爱新脾的特点,及时造新脾更换老旧脾,利用新脾恶化其食物营养,阻止其生长发育。 
      ③旧脾及时化蜡处理,蜂场中不随意放置蜡屑、赘脾,以防大蜡螟滋生。 
      ④保持强群,调整群势,做到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加强护脾能力,阻止幼虫上脾危害。 
      ⑤扑杀成蛾与越冬虫蛹:当子脾中出现少量“白头蛹”时,可先清除“白头蛹”,寻找房底的大蜡螟幼虫,加以挑杀。若“白头蛹”面积过大,可提出曝晒或熔蜡处理。 
      ⑥防治病虫害,避免群势过弱而易受侵害。 
      ⑦生物防治:将苏云金杆菌的芽孢晶体1:1混合物加入蜂蜡中造中蜂巢础,可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⑧使用框耳阻隔器,对防止小幼虫上脾危害也有一定效果。 
      (2)仓贮巢脾的大蜡螟防治:贮存的巢脾和巢蜜是大蜡螟经常侵袭的对象。首先要做到严密保存,并且要常检查是否有蜡螟危害的迹象,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①物理方法:优点是无污染,但要求有一定的设备条件。常见的是冷处理、热处理、清水浸泡处理、阳光曝晒等方法。因冷处理不易损坏处理物,故较热处理更为常用。 
      冷处理:-6.7℃冷冻4.5h,- 12.2℃3h,- 15℃2h,可杀死各期大蜡螟,巢蜜上的大蜡螟也可用此法防除。 
      热处理:处理巢脾时,温度不能超过49℃,40 – 60min即可杀死各期大蜡螟。 
      此外,Flint等人(1983)用20krad^y射线对未交配的雌、雄蛾进行辐射处理,释放后与正常蜡螟交配,可使下一代的卵不能孵化。辐射处理仓贮巢脾,既能杀虫又能杀菌。控制剂量的辐射对箱、脾和蜂产品完全安全,且不会有任何污染。 
      ②化学防治:许多用于仓贮食物保存的熏蒸熏烟杀虫剂都可以用于空巢脾的保护。使用前只要将巢脾通风24h即可。熏杀蜡螟常用的药物有二硫化碳、二氧化碳、冰醋酸、二氧化硫、氰化钙、溴甲烷、苯及对二氯苯(樟脑精)。用法如下: 
      二硫化碳( CS2):每个箱体用lOml,将药液滴在滤纸上,置于上框梁,密闭熏蒸24h。 
      二氧化硫( SO2):每个箱体用3~59硫磺,充分燃烧,密闭熏蒸24h以上。每隔15d熏1次,共熏蒸3—4次。 
      二氧化碳( CO2):往密闭空间中灌入98%的二氧化碳气体,在37℃、相对湿度50%时,熏蒸4h以上。二氧化碳可在二氧化碳发生器中用碳酸钙加盐酸的方法制取。或直接用市售的液化二氧化碳钢瓶。 
      氧化乙烯(EO):又称环氧乙烷,是一种极易挥发和穿透力很强的液体,剂量为36mg/L,密闭熏蒸1.5h即可。
      二溴乙烯(EDB):剂量为0.02mg/L,因其蒸汽比空气重,应将盛药器皿放在箱子最上部,密闭熏蒸巢脾24h。 
      56%磷化铝(A1p):每箱体1片,密封熏蒸15d。 
      (3)生物防治:现已发现多种微生物、寄生昆虫、捕食性昆虫均可用于大蜡螟的防治。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中的蜡螟亚种(GAL)和鲇泽亚种(AIZ)、核型多角体病毒(NPV)、DD - 136线虫(Neoaplectana carpocapsae Weiser)、蜡螟绒茧蜂(Apanteles gaUeriae Wilrlnson)、麦蛾绒茧蜂(Bracon hebetor Sny)、仓蛾姬蜂、蜡螟大腿小蜂(Brachymoria sp.)、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和大头蚁(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等。 
      尽管有多种生物有望用于大蜡螟的防治,但目前除苏云金芽孢杆菌之外,多属探索性研究,离实际应用尚有一定距离。由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对蜜蜂和人无任何不良影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杀虫剂,美国、德国等国家已获准苏云金芽孢杆菌在蜂脾上使用,以防治大蜡螟的危害。通常采用其芽孢晶体悬浮液喷脾或浸脾的方法来保护巢脾。 

上一条:小蜡螟
下一条:小蜂螨
关注我们
中华蜂蜜网 微信 蜂蜜知识讲堂 wwwzhfengmicom
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关注
中华蜂蜜网我们官方微信公
众号:蜂蜜知识讲堂,每天
推送蜂蜜知识,养蜂技术等
有用、健康的蜂蜜资讯

您也可以通过输入微信号关注我们微信号:wwwzhfengmicom
热门阅读更多
蜂产品百科更多1
蜜蜂品种百科更多1
蜜蜂病虫害百科更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