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知花蜂蜜网 回首页

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2016年09月18日 09时41分00秒 来源: 互联网
导读:    蜜蜂白垩病是由真菌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的,该病最早是由Massen01913)在德国发现的,其后该病很快蔓延至许多国家。196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欧洲各国,但到1970年以后迅

    蜜蜂白垩病是由真菌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的,该病最早是由Massen01913)在德国发现的,其后该病很快蔓延至许多国家。196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欧洲各国,但到1970年以后迅速传播至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1983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发现该病,很快蔓延至台湾全省各地,成为台湾地区蜜蜂一大主要病害。我国大陆于1961年曾报道发生蜜蜂白垩病,但仅是零星蜂场、个别蜂群发病,未造成危害。1991年我国大陆第二次发现该病后,1992年已在全国各地蜂场流行。染上该病的蜂群重则全群覆没,轻则群势渐弱,严重地影响养蜂业的发展。
虽然自1996年以来,蜜蜂白垩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很严重,仍然是影响养蜂业发展的主要病害。全国各地蜜蜂白垩病同属一种病原,但该病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病规律不尽相同,防治措施也不一样,根据安徽省蜜蜂白垩病的危害情况,我们于1995年就该病立题研究,本文报告了该课
题中“蜜蜂白垩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内容。
1、蜜蜂白垩病的发病规律
    几年来,通过在全国的调查以及我们的观察,总结出蜜蜂白至病的消长具有以下规律性。
1.1.发病与日龄
    蜜蜂白垩病患病初期幼虫不表现症状,到中期其症状表现突出。幼虫发病后,虫体肿胀充满巢房,多半在封盖后死亡,有的房盖被工蜂咬破。患病虫体上密生白色菌丝,充满半个巢房,虫体呈黄色,没有特殊的臭味,
无粘性,随后虫体逐渐萎缩干枯且僵硬,最后变成石灰样的扁平硬块,白色或灰褐色,黑色,被工蜂拖出巢房。根据我们的感染试验表明:同一蜂群中,雄蜂幼虫比工蜂幼虫易感染白垩病,雄蜂幼虫3一4日龄,工蜂幼虫4-5日龄最易感染该病。Bailey C 1967)认为幼虫在约4日龄时,对白垩病的易感性最高,观
察结果与之基本相符合。
1.2.发病与季节
    安徽省蜜蜂白垩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全省调查研究表明:一般早春2月底、3月上旬开始零星出现,直到8月底甚至9月中旬才能结束。但到3月中旬以后全省白垩病病情急剧上升,皖南地区发病高峰期为(20/3-10/5},江准之间为(25/3-15/5},而淮北地区为(1/4-15/5。通过三年的观察(1996-1998,安徽凤阳地区蜜蜂白至病的出现与消失时间为(5/3-30/7,发病的高峰期为(5/4-15/5)见表1、表20
    表1. 1995年安徽省不同地区白垩病高峰期与消失时间表2. 1996-1998年蜜蜂白垩病高峰期与消失时间地点:农师院蜂场(安徽省风阳县城) 潘家湾村蜂场(安徽省风阳县城东乡潘家湾利
1.3.发病与地域分布
    自1991年安徽出现蜜蜂白垩病以后,发病趋势:自皖南开始由南往北上移蔓延,一年中也是皖南地区发病早,再依次向淮北地区推迟。同一年中,各地蜂群发病率不尽相同,1991一1993年是皖南地区蜂群发病率高于江淮与淮北地区,但1994年至今是淮北地区与江淮地区蜂群发病率高于皖南地区。
1.4.发病与气候特点
    根据全省的调查与我们的观察发现,春季寒流频繁,降雨多的年份比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病流行严重。早春处于恢复期的蜂群,一旦寒流到来,蜂团紧缩,造成巢脾外围子脾冻伤,易患白垩病。为了缓解早春温度低而发育不良,采集力和抗病力明显下降。在遇到外界环境急剧变化,如长期阴雨,持续高温,农药中毒等,很容易感染白至病。我们通过三个循环饲养观察发现,白垩病通常在大流蜜期结束时加重,分析认为,一方面由于在大流蜜期蜂群耗损大,大流蜜期后蜜粉源短缺(凤阳县),造成幼虫营养不足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大流蜜期反复摇蜜,会损伤一部分幼虫,这些受伤的幼虫易受蜂球囊菌的感染。Dreher 01938也观察到真菌似乎先在受伤的幼虫上生长。
    我们还观察到当蜂群中幼虫与成虫的比例失调时(虫多于蜂的比例),白垩病发病率也较高,分析与幼虫的营养以及成虫清理病虫尸能力有关。
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1.6.发病与饲养管理措施
    饲养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卫生操作规程,对蜂场蜂具没有消毒或消毒不严格,或随意调换来路不明的蜂具与饲料,易引起白垩病或发病率高。蜂场位于潮湿低洼地,通风不良,贮蜜含水量高的蜂群发病率相对较高。气候多雨潮湿,温度不稳,处于繁殖期的蜂群,子圈大、边脾或脾边缘受冻机会多,发病
率较高;阴雨天气、蜂箱通风不良,湿度高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两年以上旧巢脾繁殖的
蜂群发病率高。弱群抗病能力弱,清除虫尸能力差,易感染病或发病率高;强群抗病力强,消除虫尸能力强、感染扩散慢,外界蜜粉源好,有的病情好转或自愈。
2、蜜蜂白垩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蜜蜂白垩病是通过蜂球囊菌的抱子传播,传播的媒介广泛,污染的饲料与蜂具等都是传播的主要媒介。一旦蜂群受到感染,蜂球囊菌抱子能在巢脾上保持活力而不引起任何疾病;当外界条件适宜于抱子萌发时,白垩病就会复发。蜂球囊菌抱子也能在土壤,污水、杂草等处生存,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蜂群内;而且蜂球囊菌的抱子抗逆性强。因此,蜜蜂白垩病要坚持防与治相结合,做到无病先
防,有病早治,重点放在切断传染源,提高蜂群抗病能力上,做到综合防治。根据近几年来在全省的调查研究和我们的试验观察,综合防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饲养管理措施方面防治蜜蜂白垩病,另一方面是使用
药物防治蜜蜂白垩病。
2.1.培育适龄的健康越冬蜂
    由于适龄的越冬蜂是秋末、冬季、春初三个季节蜂群的基础,健康强群是越冬成功的关键,也是第二年春季繁殖的基础。根据近几年来白垩病在我省发病情况调查,一般到秋季白垩病已不构成危害,但对于已经发过
病的蜂场,白垩病的病原物仍潜伏在蜂群内,如不采取措施,培育出的适龄越冬蜂会同病原物一起越过冬季,到第二年春天,一旦外界环境条件有利于蜂球囊菌抱子繁殖时,白垩病很快就会复发。因此,在培育适龄越冬蜂,贮备越冬饲料之前,换箱换脾并消毒,在培育适龄越冬蜂的奖励饲喂过程中,结合喂我们所研制的西药(W)和中药忆),培育完适龄越冬蜂后,要适时幽王断子,这样断子清巢后,既保存了适龄越冬蜂的实力,又切断了传染源。对于已经发病的蜂场,这种方法起到预防治疗相结合;对于没有发病的蜂场只要培
育适龄越冬蜂的奖励饲喂中加喂1-2次我们研制的中药忆),可起到预防作用,效果明显。
2.2.加强管理,饲养强群,做到无病先防,有
病早治。
    在预防工作中,首先是优选放蜂场地,蜂场宜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干操的地方。蜂场和蜂具以及饲料都要进行消毒,蜂场可用10-20%漂白粉溶液或生石灰撒洒;蜂具可用4%福尔马林消毒,饲料中的花粉用蜂胶乙醇喷洒一遍后再喂。在生产上应坚持饲养强群,保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以增强蜂群自身抵抗白至病能力。对于新发病的蜂群,发现病脾后,要及时抽出,换上经过消毒的新
脾供蜂王产卵,对于病重群要彻底换箱换脾。
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春季,特别是早春外界气候变化频繁,而蜂群又处于恢复期,一遇“春寒”,蜂群内部紧缩,巢脾外围的子脾冻伤,易患白至病。因此,早春不仅要紧缩巢脾,使蜂多于脾,提高蜂群本身的保温能力,还要做好人为的保温工作,箱内空隙处以及副盖上都应加保温物。
2.3.适时更换蜂王,选育抗病品种
    在蜜蜂白垩病高峰期到来之前,也正处在蜂群繁殖季节,引进抗白垩病的种王或者从本省选择抗白垩病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后进行换王。换王即断子,是控制病原的有效措施,而且蜜蜂繁殖期换王,也有利于蜂群的繁殖与生产,通过换王既防治了白垩病,又符合生产的要求。我省不少地方蜂农采用
这一措施对于发病率低的蜂场病情轻的蜂群,通过换王能抑制白垩病,有些出现自愈现象,对于发病率高的蜂场病情重的蜂群也能达到减轻的效果。尤其是引进吉林养蜂科学研究所的喀尔巴吁蜂王效果更好。
    在饲养同一品种的蜂场中,不同蜂群对
白至病的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其本身遗传因素所造成的。因此,通过饲养观察对比,选择抗白垩病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替换病群的蜂王,如此经过选育,可增强蜂群对白垩病的抵抗能力
(抗病力逐代增强)。这一措施可以在每年春季与夏季白至病发病高峰期到来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秋季进行,在选育抗病蜂王期间,如果能驱除病群雄蜂则更好
2.4.药物防治蜜蜂白垩病
    国内研制生产出多种防治蜜蜂白垩病的药物,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和抑制白垩病,当外界环境条件与蜂群内部因素骤变的情况下,蜜蜂白垩病又会复发,一旦复发后,防治难度就更大,因而造成
蜜蜂白垩病一直在我省流行。根据国内药物防治现状结合安徽的具体情况,1994 - 1996年我们就试配制一些药物在安徽省凤阳县一些蜂场中试用,1995一1996年通过对全省蜜蜂白垩病情况调查后,又反复修改配方与使
用方法。从97年开始在全省一些蜂场进行中间试验,中间试验表明防治效果达90%以上。所研制的药物由中药亿)和西药(W)两种组配交替使用,通过室内药敏试验,两种药物对蜂球囊菌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其中西药(W)药效高,但药物残留量大,因而在早春恢复期和秋末培育适龄越冬蜂以及非蜂产品生产期施用西药(W);中药亿)药效低,不存在药物残留问题,因而可以在蜂产品生产期使用。这种根据蜂群周年生活的不同时期施用不同药物的防治方法,避免了以往施药过程中,药物残留量大,影响蜂产品质
量,进而影响蜂产品销售的问题。早春恢复期和晚秋培育适龄越冬蜂期施用中药亿)与西药(W)与此期常规管理中奖励饲喂相结
合,省时省力又方便实用。该药对蜂王、幼虫、卵和工蜂均无副作用,使用安全。在使用药物防治白至病过程中,结合我们总结并研究出的十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能够防治蜜蜂白垩病的危害。
更多你需要的文章请点击: 喝蜂蜜水  蜂蜜保质期  玫瑰花蜂蜜茶  什么牌子的蜂蜜好  怎样辨别蜂蜜 
本文链接:https://www.zhfengmi.com/show/20-10522.html [复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链接)
本文手机链接:https://m.zhfengmi.com/show-20-10522
中华蜂蜜网官方微信-蜂蜜知识讲堂